欢迎访问《丽水学院报》校报 - 丽水学院  
  
第353期 本期版   合订本   报刊导读   小程序   更多期次  
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 |  文字版 |  订阅 |  返回首页
   

“付出终有回报”———记我校射弩队

作者:■民族运动会宣传组 崔轶凡 邵 奕查看:374




  拉弦———装箭———瞄准———发射,随着一声声“嘣嘣”的发射声,一支支离弦之箭“嗖嗖”直奔靶心而去。
  在本届民族运动会中,射弩队夺得10个项目中的9个冠军,6名队员每人均有金牌入账,其中,何慧获得个人与团体项目4项冠军,谢鹏程、钟凌怡各获得3项,丰顺友、李耿泽各获得2项,施云美获得1项。
  “射弩是很考验稳定性的。所以在训练的时候,我们会挂两瓶水在现代弩上。你想像一下,现代弩就已经很重了,再挂上两瓶水,一练就是几个小时。我右手本来是没有肌肉的,但是现在全是肌肉。”何慧摸了摸自己的右手臂,打趣道。
  “我们教练一共带了6名队员,他能把每一位队员都照顾得很好。平时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也不会把情绪带到训练场上,还一直都很关注我们的情绪。即使他有什么很紧急的事情也会很快处理好,接着指导我们。当我们成绩不好的时候,他会仔细地帮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源,给我们做心理疏导,还会请我们去他家吃饭,不让我们有很大的压力。”说起自己的教练王际燕老师,何慧有满满的感激之情。“我们想取得好成绩,主要是为了教练。因为教练付出太多了。”谢鹏程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心声。
  “我们在一起训练一年多了,关系好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,早就把队友都当成家人了。”来自回族的李耿泽、傈僳族的丰顺友、蒙古族的谢鹏程、土家族的何慧、畲族的钟凌怡和彝族的施云美,这6名队员的信息,王教练都记得清清楚楚。他与队员不仅是师生,更是在同一战壕的朋友。
  射弩这个项目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有成效。所以,在训练之前,王际燕教练就把项目的特征交代清楚,让队员们做好心理准备。队员加入射弩队,最初或是因为在体育课上喜欢上了王老师,或是因为受到学长学姐优异成绩的鼓舞。6名队员来自5个省份6个民族,进入射弩队,象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,一起拼搏,互相鼓劲。丰顺友就读体育教育专业,因在板鞋竞速项目训练中脚受伤改练射弩,其余5名队员分别来自中文、小学教育、环境工程、数字媒体技术、财务管理等专业,并没有先天的运动基因,想取得今日的成绩,绝非易事。
  每周4-5次的训练,他们坚持了两年,更别说暑期与赛前每日保证的8-10小时的集训。队员说,长期训练的过程中,也有懈怠的时候。当他们想偷懒的时候,教练就拿出杀手锏。“周末训练头一天晚上,教练提醒我们第二天要训练。第二天早上,教练又提早半小时给我们打电话催。”队员们轻松地聊起了训练的时光,氛围很融洽,“王老师很耐心,几乎不发火,是他的包容和鼓励,使我们坚持到了今天。印象最深的事情是,随着比赛临近,有次大家都没有打好,王老师心情沉重,却没发火。但是从那以后我们训练得更认真了。”
  滴水穿石,非一日之功。对于运动员而言,想取得优异的成绩,长期的训练是必经之路。昨日弩挂水瓶,方有今日问鼎九金,射弩队用成绩证明了坚持和团结战胜一切的道理。

丽水学院 版权所有 订阅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10520次访问,全刊已有1147188次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