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《丽水学院报》校报 - 丽水学院  
  
第356期 本期版   合订本   报刊导读   小程序   更多期次  
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 |  文字版 |  订阅 |  返回首页
   

谁话沉香歌风月

作者:■陈怡雯查看:189
  “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,点上一炉沉香屑,听我说完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,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,我的故事也该完了。”看到这段文字,你是否会想起那位千古丽人———张爱玲。这是张爱玲处女作《沉香屑 第一炉香》中开篇的两句话。只两句,便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情境,令人沉醉其中。
  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张爱玲清丽削瘦的背影,倾听她渐行渐远的跫音,俯身捧起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瑰宝,以此纪念我心中的张爱玲,纪念那远逝的曼妙红颜。
  我追寻她的足迹,追寻那个天真矜持的妙龄少女的身影,追寻那个才情过人、婉约清丽的孤傲女子的倩影,追寻那个终日凝眸、柔肠愁结的思妇的背影,追寻那个晚境凄凉的落魄红颜。
  要说起20世纪中国文坛的传奇存在,那么张爱玲一定可被看作传奇之一。刘再复从哲学的高度来评价张爱玲:“在本世纪中,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,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。”张爱玲的文学贡献超越了时空,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、立意,还是人物塑造、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。上个世纪40年代,张爱玲发表了《沉香屑第二炉香》《茉莉香片》《倾城之恋》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等小说,轰动了当时“低气压的时代”的上海文坛。张爱玲在她的这些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,尤其是利用暗示,从心理、动作、语言把两性心理刻画到了极致,揭示出某种社会根源,使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。“我在张爱玲散文中看见的,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。她对日常生活,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。”王安忆评价张爱玲道。
  我走进书香飘逸的庭院,抬头窥见正值豆蔻年华的她;我流连在露浓花瘦的塘边,看尽塘中的绿肥红瘦;我伫立在烟波浩渺的江边,看天高云淡处,雁过无痕;我徜徉在衰草连天的野外,看尽征鸿,怎奈梧桐更兼细雨,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的寒意,低泣着岁月的沧桑。我似乎听见张爱玲“长的是磨难,短的是人生”的低吟,看见晚来风急中,她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。唉,我能拂去葡萄枝上的落叶,拂不去你心中荡起的尘埃;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痕迹,抚不平韶华飞逝、人事变迁在你额上刻下的印记……“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,妥善安放,细心保存。免我惊,免我苦,免我四下流离,免我无枝可依。”纵有旷世才情,身为女子,张爱玲却更希望能与丈夫朝夕相对,比翼双飞,怎奈人间不如意事太多太繁。许是天妒英才,她的小小心愿终究没能如愿。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,为了躲避世事纷繁,过得实在太辛苦了。她本该过上云淡风轻的日子,读书品茗,三五知己偶聚。可她选择了遗忘所有人,也期望被所有人遗忘。
  若要说这人世间答应她的最后一件事,那便是被遗忘地活着。而她,用残年与这慈悲的人间妥协。

丽水学院 版权所有 订阅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12819次访问,全刊已有1147477次访问